围绕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做大做强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4+4”产业集群。深度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强化龙头项目引领,深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推动制造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力争“4+4”产业集群总产值达37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左右。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绿色建材、金属加工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加快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和高要区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园建设,支持小鹏汽车产能超15万辆、宁德时代一期项目产能超10Gwh,推进璞泰来华南基地等一批配套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动力和储能电池制造基地;推进风华高科、奥士康等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增资扩产,重点发展电子材料、汽车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打造大湾区重要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以华润水泥增资扩产等项目为牵引,带动陶瓷、水泥等传统建材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省绿色建材生产基地;推动金田铜业产值向百亿迈进,支持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金属制造基地。大力引导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四大特色产业做优做强,支持现代筑美、达利食品等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众生集团肇庆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培育引进更多行业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制造业企业“5G+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力争四大特色产业总产值实现700亿元。支持工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力争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100家、超50亿元企业达10家、超100亿元企业达3家,推动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引导20家企业申报认定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推进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等平台建设。加快全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建设扩容提质。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82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构建由市统一规划管理、市县两级协同开发建设的工作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肇庆高新区、四会大沙、鼎湖永安、端州双龙、高要金利五大起步区,推动18个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着力提升集聚区产业承载力,全力打造成为我省布局重大产业项目的核心平台之一。加快省级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建设,推动端州、鼎湖、肇庆新区和四会建成省级产业园,力争省级工业园区数量达9个,实现县域全覆盖;支持各地规划建设特色园区,推动新区电子信息、高要汽车零部件等园区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园,推动西北板块优势特色园区加快建设。着力健全园区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园区开发运营管理模式,强化园区资金统筹、规划建设和项目管理。集中土地、资金等要素,投向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争取所有省级产业园年内实现“七通一平”。优化提升投资强度、环保政策、容积率等入园标准,引导优质企业入园发展。
大力实施产业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力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55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实现较大提升,R&D经费增速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同步,大力扭转科技创新引领力不强的局面。实施科技创新载体提升工程,支持肇庆高新区建设更多企业研发基地,加快省汽车配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小鹏新能源智能驾驶项目建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西江、金利省级高新区提质发展,加快金利五金智造小镇等项目建设,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工程,加快西江实验室、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风华高科组建省新型电子元器件创新中心,推动高要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力争新增工程中心、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40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产业领域质量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力争参与制订国家标准10项,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5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总量超54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200家。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程,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建设一批科技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水稻育种、兽医兽药等技术推广应用,力争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超10%。此外,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入开展“西江人才计划”,力争新招引西江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项目20个,新引进博士100名。
推动产业招商落地提质增效。坚持增资扩产和招商引资并重,全力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开展企业增资扩产专项行动,通过优先选址用地、加大信贷支持等措施,扶持小鹏汽车、元气森林、本田金属等50家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力争实施增资扩产项目200个以上,其中投资超3000万元项目50个以上。开展“招大商、招优商”行动,瞄准主导和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优化招商考核体系和项目遴选机制,提高投资强度、税收、能耗、环保等招商准入门槛,力争引进投资超10亿元项目25个;东南板块引进投资超1亿元项目200个、西北板块引进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100个,计划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占比稳步提高。开展项目落地要素保障行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引进3家金融机构,推动成立产业基金,力争制造业贷款增长20%。持续开展产业用地整理提升,大力盘活低效用地,释放2万亩产业用地空间,落实水田垦造7000亩任务,力争累计形成1.5万亩指标,保障项目水田占补平衡。大力实施保障企业用工十条,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新增培育高技能人才6000名。实施用能预算管理,科学统筹产业发展能耗指标,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优质产业项目用能需求。健全项目签约落地到竣工投产闭环管理模式,力争新增投产项目30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100亿元。
二、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全面接入大湾区交通网。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推进珠肇高铁、广湛高铁等项目动工建设,优化肇庆至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班次。打造更多衔接广州都市圈的便捷通道,加快肇明高速建设,谋划推动广昆高速扩建、惠肇高速等项目,谋划建设新区经高新区至三水、高要至高明、金利至富湾等快速路项目。围绕大型产业集聚区路网建设,推进东南板块路网“加密”工程,确保金利大道、马房特大桥建成通车,加快高要过境公路建设,谋划建设端州至机场快速干线等项目。推进西北板块干线路网“畅通”工程,推动国道G355线广宁城区段等开工建设,提升国省干线服务水平。加快新区新基湾、高要金利、封开长岗、德庆九市等作业区码头一期项目建设,提升肇庆港综合服务水平。
优化提升城镇功能品质。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建设中心城区“一江两岸三组团”发展格局,实施县域品质提升工程,构建市县镇三级新型城镇化体系。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深化拓展“古端州·新活力”行动,加快高要城区扩容提质,完成新区—鼎湖一体化改革,推动高新区—四会全方位衔接,推进端州睦岗、高要金利、肇庆高新区“三旧”改造试点,提升金利、大沙等中心镇建设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户籍制度“零门槛落户”改革,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吸引人口集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双龙片区、永安片区等市政路网建设,启动实施城区内涝治理工程,改造提升51个城镇老旧小区、一批背街小巷,城区新增5000个以上公共停车位。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常态长效,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府城保护与复兴微改造,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古树名木大树保护。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全市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名片,推动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传承利用,支持四会、封开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举办广府文化论坛。大力推进万达国家度假区、华侨城卡乐星球等项目建设,打造体验式特色旅游品牌。推动岩前休闲半岛等环星湖特色旅游片区建设,开展波海湖水上运动项目,打造端州、鼎湖、高要等主城区美食街。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加快广宁、怀集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改造提升传统景区景点,盘活德庆盘龙峡等优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打造“铁军故里”“西江农运”等红色旅游线路。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成一批星级酒店,加快建设环星湖、环鼎湖山、贺江碧道画廊等民宿集聚区。稳妥推进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
三、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稳住农业基本盘,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达299万亩以上、生猪出栏量330万头。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推动怀集稻蔬等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抓好德庆贡柑等7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升级改造2万亩养殖池塘,推动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南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产值65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谋划建设大湾区(高要)预制菜产业园,加快推动粤腾生猪、新领航肉鸽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大力开拓优势农产品市场,加快推进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建设,推动大湾区(肇庆)水产综合交易中心投入运营,开展大宗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全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完成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全面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市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优化提升村庄规划,连片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和存量农房微改造,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实施“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攻坚行动,完成全市自然村主干道路面硬化工作,推进农村集中供水一体化提升。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完成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整治5604户。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以四会古邑碧道画廊和封开县南丰金装长安3镇连片建设为示范,各县(市、区)打造1条不少于10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广大游客到肇庆看乡景、品乡味、忆乡愁。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产业、就业和消费帮扶,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防返贫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帮扶资源,推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化肇贺协作,为协作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肇庆担当。
四、着力扩大内外需畅通双循环,增强发展后劲活力
扩大有效投资。抓好“两新一重”、产业工程、民生保障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强专项债项目谋划申报和已发行债券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000亿元,其中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289项、年度计划投资630亿元。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抓好预备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94亿元。加快推进肇明高速、珠肇高铁等在建和新建交通项目。推进西江干流治理工程(肇庆段)等水利项目建设。抓好能源项目谋划建设,力争广宁浪江抽水蓄能电站、大旺国电二期等项目开工,加快鼎湖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完成天然气管道“县县通”项目建设,同时加强广宁洲仔风电场、四会下茆光伏电站等项目储备。加强电网规划建设,启动建设500千伏大湾区外环西段目标网架工程,加快推进220千伏德城站、东华站等一批主网及配网项目建设。坚持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原则,推动优势企业增资扩产、新引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完成工业投资700亿元、增长17%以上。引导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适销商品房,确保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力争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家,壮大商贸市场主体提振消费。大力促进传统消费,提升环星湖商圈消费品质,推动主城区餐饮业成行成市,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搭建新能源汽车等销售平台,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发展新型消费,支持企业开展“工厂直播”“企业直销”,优化升级四会玉器等电商直播基地,推动各县(市、区)打造1—2个电商直播集聚区;探索发展智慧超市等新零售业态,推动无接触式消费快速发展。发挥广宁、封开等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健全完善流通体系,实施促进货运物流业发展若干措施,引进更多优质物流企业落户。
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大湾区中心城市合作,探索创建粤港澳(肇庆)深度合作区,大力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强化与澳门在现代农业、中医药等领域合作,加快形成与大湾区兄弟城市联动发展格局。搭建用好外贸平台,打造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跨境电商集聚区,加快高要五金制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推进四会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建设,谋划推动肇庆综合保税区。稳定扩大对外贸易,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建设德庆RCEP柑橘国际采购交易中心,引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100家,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更加协调。
五、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持续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热点民生问题。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推进“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三项行动,实施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推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肇就业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攻坚行动,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0所,确保已动工的30所公办中小学校项目全部建成,创建优质特色学校50所,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支持肇庆学院发展,加快推动肇庆医专升格为肇庆医学院,推进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建设。加快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市妇幼保健院等28个市、县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推动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着力提高优抚、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两残”补贴等标准,实现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托育、养老服务体系,管理运营好长者饭堂,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各县(市、区)建成1间以上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以城建民生“小切口”做好便民服务,新建改造一批公厕,建设一批城市充电桩。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下大力气解决环境基础设施突出短板。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5%以上。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持续强化河湖长制,推动北江梁村、新兴江山口等15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抓好生活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45%以上。强化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提升铝灰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四级林长体系全覆盖,完成省下达的造林任务,建设国家储备林20万亩。
六、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提升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检验检测能力,完善端州区、鼎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机制。推行“冷库通”溯源系统,加强重要防疫物资及生产能力应急储备,落实集中隔离场所储备要求,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治理,推动信访事项减存量、控增量。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新一代“智网工程”信息系统、“雪亮工程”视频联网项目、智感安防区建设。大力实施“八五”普法,加快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和水利智慧防汛平台,加强西北板块森林防火队伍跨区域统筹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食品检验量达“每千人5.5批次”,完成43万批次食用农产品快检任务。
积极防范重大风险。完善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房住不炒”,妥善处置问题楼盘,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加强基层财政“三保”动态监管,防范财政运行风险。推动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动工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应急调控能力。启动地方政府储气项目建设,强化能源供应保障。推动封开江口和南丰防洪工程以及广宁、德庆、肇庆高新区等应急备用水源项目建设,保障水安全。
七、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效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制定数字政府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实施方案,推动200项高频事项实现市内“无差别通办”。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行“带项目”“带方案”招拍挂,实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县级“大刀队”工作机制,建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树立“大财政、大预算、大资产”理念,加强政府资金资源资产统筹整合,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经验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推广;加强对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财税金融等工作的统筹调度,优化调整区域差异化考核政策,做好东南板块和西北板块资源调配;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支持国有企业围绕主导产业体系优化布局,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深化市与端州区等财权事权改革,理顺市区两级职责权限,加快推动鼎湖新区融合发展,推动强区建设。
建设法治高效廉洁政府。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建议,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化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严格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制定“我为肇庆抓发展”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推动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抓落实能力,持续推动政府效能提升。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强化对重大民生政策、政府投资项目等专项审计,突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与此同时,全力办好年度民生实事,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提质增效,强化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统计、民族、宗教、革命老区、外事、侨务、港澳、对台、人防、地方志、档案、气象、水文、地震、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等工作。